过年

分类:心海微谰 | 标签: 过年   鞭炮   除夕   祝福  
2014-01-30 16:08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 

    时间总是按着它的节律和步伐前进的,年轮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转过四季,转眼间又是新年了。

    说到“过年”,就想起鲁迅先生的《祝福》:“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,村镇上不必说,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。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,接着一声钝响,是送灶的爆竹;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,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,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味。”鲁迅先生这段话的描述,生动逼真地把过年的景色展现在人们眼前。
其实,进入农历腊月,就算迈进了年门坎。可以说腊八是过年的始端,色味俱浓的“腊八粥”拉开了过年的序幕,紧接着年味一天比一天浓烈。出门在外的,哪怕离家千万里,只要一进腊月门儿,像听到通知似的,全涌了回来。妻子见到了久违的丈夫,孩子见到了回家的父亲,母亲见到了在外的儿子,泪儿盈盈,笑语声声,家家相聚,家家欢乐。小城像涨了潮似的,悠闲的小城被汽车堵得水泄不通,商场超市购买年货的人流要比平时多上好几倍,越是接近过年,大人们就越是忙碌,孩子们也越来越兴奋。过年的气息,在年前的准备中,逐渐地展现出来。

   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原因,我对于过年已没有了欣喜,没有了期望,过年也成了最本质的平淡,每天踏实的过着最真实的生活。

    记得小时候,特别盼望过年。过年,不只是又长了一岁,主要的是能吃上好东西,穿上新衣服,还有那柔软而舒适的新棉鞋,当然也盼望能在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拿到压岁钱。那时,过年的气氛很神秘,一进年关,大人就不准小孩子说不吉利的话,如果一不小心说错了,就会遭到大人的训斥。所以就对年产生一种神秘的感觉。

    计划经济时代,购买什么东西都需要凭票,米票、油票、布票、肉票、副食品票……因此,每家每户平时都舍不得用,把各种购买票节省下来,留到过年时来用。

    过年前几天,母亲就安排放了寒假的我去置办年货,排着队,等上一、二个小时,其实也就是凭票供应数量及少的一些糖、花生、肉、鱼以及豆制品等;母亲则忙碌着用节省下的布票买来棉布,为我和妹妹做新衣服。大年三十的晚上,当我们看见崭新的衣服,那种快乐真是无法形容。
    除夕,天刚擦黑,我们就早早就围着母亲的屁股后转,看着烧好的一盘盘一碗碗的菜摆上桌子,忍不住直咽口水。按习俗,初一是不能做新鲜的,都要吃除夕那天剩的饭菜,表示年年有余,所以除夕要做更多的饭菜。饭菜好了,一家人围坐在一起,那份幸福劲儿,现在真是不多见了。
    还没等吃完年夜饭,外面爆竹声就一声声的催着我们赶快放下碗;男孩子不时的把点燃的鞭炮往女孩子身边扔,引起女孩子觉得尖叫和笑骂声。  

    那时的我们就怀揣着激动和渴望的心情盼望新年的到来。

    一年又一年的春节就在盼望中到来,又在我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。每年的鞭炮声就是我们成长的奏乐,在鞭炮的祝福声中,我们慢慢长大了。长大了的年是在吃吃喝喝,麻将声声中度过;要不就是窝在屋子里看电视,上网,甚至因害怕年的冷清,就将电视的声音开得大大的,仿佛这样的年才不是寂寞的,才是热闹的,过年不就是图个热闹么?

    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春节已经成为他们崇尚的精神文化,成为一个满载希望和期盼的精神慰藉,也传承着人们对幸福的祈求,对平安的向往,对和谐安康的寄托。在当这个时刻,人人沉迷并享受着过年时的这种特有的火热氛围,到处呈现着亲和力,到处充满着凝聚力。我一直认为过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程度最高、最和谐的一段时间,每一个人都会得到美好的祝福,每一个家庭都享受着团聚的温馨,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呈现出最友善的一面。人们过年时的心态和行为,使我铭刻在心,永久不忘。
过年,意味着春天将来临,万象更新,春暖花开。人们充满喜悦带着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和憧憬,欢天喜地的让每一年都绚丽多彩。








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